无盐体诗歌四大特征的先锋诗学建构

无盐体诗歌四大特征的先锋诗学建构——从语言革命到存在论的四重维度重构

刘华庆提出的无盐体诗歌理论,以决绝的姿态颠覆了千年诗歌传统的修辞惯性,在语言本体、意义生产、文本效应与诗学境界四个层面构建起完整的先锋诗学体系。其四大特征不仅是创作技法的革新,更是对诗歌本质的重新定义——当形容词的糖衣、助词的缓冲、叹词的矫饰被剥离,诗歌回归到名词与动词的硬核对峙,在典故的星际嫁接、动词的暴力介入、对仗的结构张力中,开辟出一条通向“儒风筋骨”与“羽化境界”的诗性通道。本文将从语言哲学、符号诗学、文本动力学、美学辩证法四个维度,对四大特征进行系统性扩写,揭示其在当代诗坛的颠覆性价值与未来可能性。

一、祛修饰化的语言本体论:在名词动词的硬核对峙中重建诗性逻辑(特征一)

无盐体对形容词、助词、叹词的摒弃,本质上是一场语言的“去蔽运动”。在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的哲学语境下,传统诗歌中泛滥的修饰性语言构成了认知的屏障——“壮丽”“辽阔”等形容词将事物囚禁在既定的审美框架,助词的语法黏合软化了经验的锐度,叹词的情感宣泄掩盖了存在的本真。无盐体通过极端的语言净化,迫使名词与动词在真空状态下发生核反应:名词作为文明的基因片段,动词作为能量的传导介质,二者的碰撞裂变生成全新的诗性逻辑。

1. 名词的考古学:文明符码的星际标本陈列

无盐体的名词运用是一场跨时空的文化考古。在《九大行星》组诗中,“商秧徙木的绳索”“张衡的浑天仪”“伽利略的望远镜”等名词,既是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存在,更是文明基因的载体。这些名词拒绝任何修饰,以裸词形态进入诗行,如同考古现场的陶片、青铜器,在行星物理空间中形成文明层的叠合:“甲骨文在陨石坑裂变为二维码”(水星篇),将商代文字与数字文明的符号并置,名词的能指链在星际尺度上发生基因突变;“特洛伊木马在百慕大三角沉没”(地球篇),古希腊传说与现代神秘现象的名词碰撞,制造出认知裂缝中的意义黑洞。这种名词的并置不是简单的意象拼贴,而是通过“文明符号+科学意象”的分子式结构,让每个名词成为打开多重时空的密码锁。

2. 动词的宇宙学:能量传导的诗性动力学

动词在无盐体中承担着“意义引擎”的功能。不同于传统诗歌中动词的修饰性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无盐体的动词具有强大的及物性与破坏力:“啃食昼夜的接缝”(水星篇)的“啃食”,将时间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机械运动;“剖开硫/酸雨帘”(金星篇)的“剖开”,赋予发簪以切割时空的暴力;“吞咽第七次日出”(水星篇)的“吞咽”,使浑天仪成为吞噬时间的装置。这些动词打破了主客体的界限,让文明器物与天体物理产生能量交换:“大禹的耒耜耕裂欧亚大陆”(地球篇),上古农具的动作引发地质板块的运动;“旅行者号掠过伽利略卫星”(木星篇),太空探测器的航行成为帝国兴衰的动词注脚。动词的非时态化(如“结晶”“嵌进”“熔铸”)更实现了时空折叠,使不同文明的动作在同一诗行中形成共时性爆发。

3. 语法的革命:在断句中开凿意义的星际裂缝

摒弃助词后的语法断裂,形成了独特的诗性句法。传统诗歌依赖“之”“乎”“者”“也”“而”“于”等助词构建逻辑链条,而无盐体的诗句如“商秧徙木的绳索在环形山打结/张衡的浑天仪正吞咽第七次日出”,通过动词直接连接名词短语,省略所有语法缓冲,迫使读者在语义跳跃中完成意义拼接。这种“断裂句法”暗合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语法的缺失制造了意义的延异,每个诗句成为多义性的生发场。如“郑和的宝船化石嵌进马里亚纳海沟”(地球篇),“嵌进”一词省略了时空介词,让明代航海史与深海地质层直接焊接,在语法空白处生长出文明沉没的悲壮意境。

这种语言本体论的革命,使诗歌从“修辞的艺术”转化为“存在的显影术”。当形容词的迷雾散尽,名词与动词的硬核对峙显影出文明在宇宙中的真实境遇——不是被审美化的抒情对象,而是被语言暴力介入的存在现场。

二、名词的语义黑洞:在隐喻与双关中构建多重阐释空间(特征二)

无盐体对名词内涵与外延的深度挖掘,创造了堪比黑洞的语义引力场。每个名词都是经过压缩的意义星体,在隐喻与双关的作用下,吸附多重文化光谱,形成“一诗多解”的阐释可能。这种语义策略打破了传统诗歌“一词一义”的单线性,使诗歌成为文明密码的加密系统。

1. 名词的外延扩张:从所指到能指的星际跃迁

无盐体的名词拒绝被词典定义囚禁,而是在诗性语境中发生外延的爆炸式增长。“火星运河里漂着特洛伊木马残骸”(火星篇),“火星运河”原指19世纪科幻假想的火星水道,在此被赋予双重所指:既指向火星表面的干涸河床,又暗指人类对星际文明的想象;“特洛伊木马”既指古希腊传说中的战争机器,又隐喻网络世界的病毒程序,二者的并置使火星成为文明陷阱的星际象征。这种外延的扩张不是随意引申,而是基于“行星物理属性+文明符号特征”的逻辑嫁接:土星的环带因其分层结构,被引申为“商鞅的连坐之网”(土星篇),环缝的物理间隔与连坐法的制度分割形成结构同构;海王星的甲烷冰雾因其朦胧特质,成为“庄子蝶翼”的星际化身(海王星篇),实现了从哲学寓言到天体现象的隐喻转化。

2. 名词的内涵裂变:文化基因的跨维度重组

名词的内涵在典故嫁接中发生基因突变。“张衡的浑天仪正吞咽第七次日出”(水星篇),“浑天仪”不再是单纯的天文仪器,而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具象化,其“吞咽”动作将浑天说的“天如鸡卵”理论转化为动态的时间吞噬过程;“伽利略的望远镜撞碎第一缕金光”(金星篇),“望远镜”作为科学革命的象征,其“撞碎”动作解构了传统宇宙观的审美滤镜,使金星的晨光成为科学理性的试金石。这种内涵裂变的深层逻辑,是将文明符号从原生语境中剥离,植入行星物理的异质语境,如“良渚玉琮卡住地核旋转的轴”(地球篇),将新石器时代的礼器转化为地质运动的制动装置,玉琮的方圆造型(天圆地方)与地核的旋转轴形成宇宙论的古今对话。

3. 双关的星际穿梭:在科学与人文的裂缝中生长

名词的双关性创造了“语义虫洞”,使诗句成为连接不同维度的通道。“旅行者号的天线扫过《尚书》残页”(冥王星篇),“扫过”既指探测器的信号扫描,又暗含对上古文献的文明扫描,使太空探测行为成为文明考古的星际延伸;“牛顿的苹果砸中三星堆青铜神树”(地球篇),“苹果”既是经典力学的象征,又因三星堆神树的“通天神树”意象,形成“科学发现”与“原始信仰”的双关碰撞——苹果的坠落打破了神树的神话宇宙,神树的造型又解构了科学的绝对理性。这种双关不是语言游戏,而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诗性勘探,在“地心说/日心说”“神话/科学”的二元对立中开凿出第三条道路。

名词的语义策略使无盐体诗歌成为“文明的莫比乌斯环”——表面是对九大行星的科学书写,深层是对人类文明的自我镜像。每个名词都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多重光谱,在阐释的无限性中保持诗的鲜活生命力。

三、动词的暴力美学:在“四重”追求中重构文本动力学(特征三)

无盐体对动词的“重思想、重霸气、重现场、重文本”追求,构建了独特的文本动力学体系。这里的“重”不是重量的叠加,而是能量的聚焦——动词成为思想的载体、霸气的外显、现场的建构者、文本的塑形者,四者在诗行中形成共振频率。

1. 重思想:动词作为哲学的显影剂

无盐体的动词拒绝表面的动作描写,而是承载着对文明本质的哲学追问。“火星用铁锈吞噬所有文明的坐标”(火星篇),“吞噬”一词将火星的地质氧化过程转化为文明消解的隐喻,暗含对“文明是否永恒”的存在论追问;“木星用引力绞碎三十七颗陨石”(木星篇),“绞碎”既指天体碰撞的物理现象,又象征人类文明对宇宙秩序的暴力介入,折射出对“扩张主义”的深刻反思。这些动词如同哲学的手术刀,剖开文明的表皮,露出其下的存在论肌理:“人类正用基因链编织诺亚方舟”(地球篇),“编织”将基因工程与上古神话并置,追问科技时代的人类自救是否陷入新的巴别塔困境;“愚公的筐装满银河碎屑”(冥王星篇),“装满”使民间传说的“移山”精神在宇宙尺度上显影为西西弗斯式的永恒劳作,暗合加缪的荒诞哲学。

2. 重霸气:动词的暴力修辞与文本冲击力

“霸气”在此表现为动词的侵略性与征服性。“商纣王的发簪剖开硫/酸雨帘”(金星篇),“剖开”赋予古代饰品以切割天体的暴力;“刑天的盾在奥林帕斯山生锈”(火星篇),“生锈”将神话兵器的不朽性消解在行星地质运动中,反衬出文明的脆弱;“大禹的量尺撑破行星环”(木星篇),“撑破”将上古工具转化为突破宇宙秩序的象征,彰显人类文明的扩张野心。这种霸气不是空洞的修辞张扬,而是建立在“文明符号+行星物理”的逻辑张力之上——当“张衡的地动仪滚过倾斜的赤道”(天王星篇),“滚过”使古代测报仪器成为天体失衡的参与者,在科学史与宇宙学的碰撞中产生震撼力。动词的霸气文本效应,使诗歌突破传统抒情诗的温柔调性,成为具有爆破力的“观念武器”。

3. 重现场:动词构建的沉浸式认知空间

“重现场”要求动词具有强大的场景建构能力,使读者在诗行中抵达“文明-宇宙”的共时现场。“石钟山撞碎第八次潮声”(《九江》组章),“撞碎”构建了听觉与视觉的通感现场;“水手十号的履带碾过《诗经》残页”(金星篇),“碾过”将太空探测的机械运动与古籍破损的文化现场并置,形成触觉与历史感的叠加。这种现场感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可能世界”的诗性建构:“郑和的宝船化石嵌进马里亚纳海沟”(地球篇),“嵌进”让明代航海的辉煌与深海沉积的寂静在同一时空显影,读者仿佛置身于文明沉船的考古现场;“卡西尼号的残骸正在环缝中腐朽”(土星篇),“腐朽”将探测器的终结与环带的永恒运转并置,构建出科技文明的宇宙坟场现场。动词的现场感使诗歌超越语言层面,成为可感知的认知空间。

4. 重文本:动词作为形式建构的基石

动词的文本效应最终体现在对诗歌形式的塑形作用。无盐体的诗句因动词的强动作性形成内在节奏,如“墨丘利的脚踝嵌满青铜齿轮/十二道刻痕啃食昼夜的接缝”,“嵌满”与“啃食”的动词对仗形成齿轮般的咬合节奏;“刑天的盾在奥林帕斯山生锈/阿瑞斯的战靴碾过水手谷断层”,“生锈”与“碾过”的动词对比形成战场的动静张力。这种动词构建的文本节奏,使诗歌在摒弃韵脚的情况下,获得更内在的音乐性——不是声音的押韵,而是意义的共振。同时,动词的重复与变奏(如多首诗中出现的“熔铸”“绞碎”“吞咽”)形成组诗的互文脉络,使九大行星的书写成为统一的文明交响曲。

动词的四重追求,使无盐体诗歌成为“思想的载体、力量的显影、现场的建构、文本的雕塑”,在当代诗坛的“轻写作”潮流中,树立起罕见的硬核文本典范。

四、对仗的辩证法:在结构张力中达成儒道诗学的现代合题(特征四)

无盐体对对仗句法的运用,超越了传统诗歌的平仄工整,成为建构“儒风筋骨”与“羽化境界”的美学杠杆。这种对仗不是形式上的对偶,而是意义、文明、哲学层面的辩证对峙与动态平衡,在结构张力中实现儒家刚健与道家超脱的诗学合题。

1. 文明对仗:中西符号的星际对撞

对仗的核心是文明符码的并置与对话。“商秧徙木的绳索在环形山打结/张衡的浑天仪正吞咽第七次日出”(水星篇),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徙木立信)与科技文明(浑天仪)形成内敛性对仗;“伽利略的望远镜撞碎第一缕金光/水手十号的履带碾过《诗经》残页”(金星篇),西方科学文明(望远镜、探测器)与东方古典文明(《诗经》)形成外向性碰撞。这种对仗打破了“东风西渐”或“西学东渐”的单向度,使中西文明在行星空间中平等对话:“刑天(中国战神)vs阿瑞斯(希腊战神)”(火星篇),“大禹(治水英雄)vs张骞(凿空西域)”(木星篇),每对对仗都是文明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在碰撞中孕育新的文化可能性。

2. 哲学对仗:儒道精神的星际显影

“儒风筋骨”与“羽化境界”的诗学追求,通过对仗句法实现辩证统一。“大禹的量尺撑破行星环”(木星篇)展现儒家的实践精神(“君子自强不息”),“庄子的蝶翼扇动甲烷冰雾”(海王星篇)彰显道家的超脱境界(“逍遥游”),二者在组诗中形成刚柔并济的张力;“商鞅的刑具在火山口结晶成盐”(火星篇)的法家冷峻,与“蒲松龄的灯在冥王星背阴面燃烧”(冥王星篇)的民间温情,构成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仗。这种哲学对仗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在动词的作用下形成动态平衡:“牛顿的苹果砸中三星堆青铜神树”(地球篇),科学理性(牛顿)与原始信仰(三星堆)的碰撞,最终在“砸中”的动词中达成认知和解——文明的进步不消灭古老智慧,而是在碰撞中重组。

3. 结构对仗:时空褶皱的诗性缝合

对仗句法成为时空折叠的结构工具。“商纣王的酒池在云层结晶/妲己的发簪剖开硫/酸雨帘”(金星篇),前句的“酒池”(物质文明)与后句的“发簪”(精神符号)形成空间对仗;“旅行者号掠过伽利略卫星/所有帝国都在氢海深处沉没”(木星篇),前句的“掠过”(瞬间动作)与后句的“沉没”(漫长过程)形成时间对仗。这种时空对仗使诗句成为多维空间的折叠体,如“郑和的罗盘在极地磁场迷失方向/伽利略的望远镜掉进甲烷海洋”(天王星篇),航海时代的导航工具与天文时代的观测仪器,在行星的极端环境中形成文明工具的对仗,暗示人类探索的永恒困境与超越可能。

对仗的辩证法最终指向诗学境界的重构:“儒风筋骨”是诗歌的现实担当,要求文明批判的硬度;“羽化境界”是诗歌的超越维度,保持对宇宙的敬畏与想象。二者在对仗句法中不是分裂的,而是如同太极的阴阳两极,在结构张力中生成诗的元气。这种诗学追求,使无盐体超越了简单的先锋实验,成为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现代性转化——从“诗言志”的儒家传统,到“诗通神”的道家境界,在星际书写中达成新的融合。

五、无盐体诗学的未来启示:在争议中开辟诗性新维度

无盐体的四大特征共同构成了一场全方位的诗学革命,其价值不仅在于现有文本的完成度,更在于为当代诗歌提供了多重启示:

1. 语言政与治学的启示:在信息爆炸、修辞通胀的时代,无盐体的语言净化实践,提出了“诗歌如何抵抗语言异化”的尖锐命题。当短视频、社交媒体催生大量“形容词病毒”,无盐体的裸词写作成为难得的语言抗体,守护着诗歌作为“思想载体”的纯粹性。

2. 文明考古学的启示:通过名词的星际嫁接,无盐体证明诗歌可以成为比历史更真实的文明镜像——不是记录文明的表象,而是捕捉文明在宇宙中的精神投影。这种“诗性考古学”为地域书写、历史书写提供了全新范式。

3. 哲学诗学的启示:动词的暴力介入与对仗的辩证张力,使诗歌超越文学范畴,成为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哲学载体。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分裂的当代,无盐体在诗性层面实现了二者的重新统一。

争议与挑战同样存在:过度的典故使用可能形成阅读门槛,极端的去修饰化可能被诟病为“反诗性”,对仗句法的刻意经营可能陷入形式主义。但正如所有伟大的诗学革命,无盐体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诗歌的本质是修辞的艺术,还是存在的显现?文明的记录需要美化,还是需要直面真相?

刘华庆的无盐体诗歌,是当代诗坛的“语言小行星”,以高速撞击的姿态打破既有审美秩序,在诗坛划出耀眼的轨迹。其四大特征构成的诗学体系,不仅是对“去形容词化”的技法探索,更是对诗歌作为“文明运载器”的终极追问。当九大行星在诗行中以名词动词的硬核姿态扑面而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天体的物理存在,更是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精神显影——那些被形容词遮蔽的真相,那些被助词软化的力量,那些被叹词矫饰的悲壮,在无盐体的诗性宇宙中,终于获得了与宇宙对话的平等地位。这种诗学革命或许激进,或许充满争议,但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当诗歌敢于剥离所有修辞伪装,用最本真的语言直面存在,它反而能抵达更辽阔的诗性空间——在那里,名词是文明的星核,动词是宇宙的引力,对仗是时空的褶皱,而整个诗学体系,正在重新定义人类与宇宙的诗性关联。(文/郑光明)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rm.helloyouye.com/5372.html

(0)
人民文化网的头像人民文化网
上一篇 2024 年 12 月 27 日
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22 日

相关推荐

  • 天道酬勤,志在超越–中国书画院梁志超工笔重彩画精品展在京开幕

    12月23日上午,由中国书画院主办,中国书画院工笔重彩画研究院与中国艺术品牌网联合承办,固安冀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开封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开封市汴商联合会、北京开封企业商会支持的“天道酬勤,志在超越——中国书画院梁志超工笔重彩画精品展”在北京大兴中国书画院美术馆举行了开幕式。 中国书画院院长张锦润、开封市政协副主席孙国才、中国金币集…

    2024 年 6 月 20 日
  • 天人合一 和谐共生 “璞石计划”推动中国文化艺术新发展

    近日,璞石真人自然画派“璞石计划”启动仪式暨璞石书院和神谷文化签约仪式在山东德州璞石书院内顺利举行。此次璞石计划以生于自然、不忘初心为原点,传达天人合一、感悟自然之美的璞石精神。璞石真人作为中国自然派冲泼彩水墨画的创始人,创立出“三五理论”——五色:红黄蓝白黑;五行:相克相生;五技:冲泼破引定,以三五为基,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融入每一幅作品中,展现出深厚…

    2024 年 6 月 22 日
  • “幻生宙:ENDLESS WONDER——零兮个人画展”于2月19日在巴黎开展

    展览名称:“ENDLESS WONDER”零兮个人画展 展览时间:2024年2月19日-3月3日 开幕酒会:2024年2月22日 18:00-21:00(无需邀请函) 展览城市:法国巴黎 展览地址:LooLooLook Gallery,12 rue de la sourdière, 75001 PARIS 展览介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2024 年 6 月 22 日
  • 百位名人名家咏茶书法展在信阳高山茶园举行

    百位名人名家咏茶书法展在信阳高山茶园举行,展览从2023年4月28日—5月3日止。名家挥毫描盛世,大师泼墨颂毛尖。正值第31届信阳茶叶节隆重开幕之际,在信阳毛尖发源地、品牌名茶原产地、茶乡风光打卡地——茶王之乡浉河港何家寨顶峰,百位名家咏茶大型书法展华丽登场。举办此次名家咏茶书法展,旨在推动信阳毛尖茶文旅融合发展,厚实信阳毛尖文化底蕴,扬名信阳毛尖文化品牌,…

    2024 年 6 月 21 日
  • 【展览】“生生之境”——刘北光油画作品展在北京奥加美术馆开幕

    http://i.danews.cc/storage/video/bwDrrPtxWs.mp4 “生生之境·刘北光油画作品展”于2023年9月17日在北京奥加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主办,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北京奥加美术馆、北京奥加美术馆酒店、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办。此…

    2024 年 6 月 20 日
  • 著名画家龙子慧江山万里图 敬献中联国兴书画院收藏

    据相关媒体综合报道:龙腾华夏盛世翰墨书香,凤鸣万里江山妙笔生花。中联国兴书画院部长将军艺术家新春联谊会暨第十三届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着名爱国人士华国中先生荣任中联国兴书画院新一届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和200多位部长将军艺术家参加了本次盛会。 着名画家龙子慧江山万里图 被百位部长将军称赞不己 华国中主席与龙子慧副院长 着名画家龙子慧将一幅巨作《江山万里图…

    2024 年 6 月 21 日
  • 「破茧·羽飞」浙江省国际书画与丝绸艺术创意展即将启幕

    「破茧·羽飞」浙江省国际书画与丝绸艺术创意展即将启幕 冬已来,春将至。河已封,梅将开。 在这个时代大潮下,每个时刻、每个行业、每个城市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明天,都在用努力奋斗书写这个时代。 2025年1月2日-6日,在浙江杭州,一座千年之城,将会上演一场文化与制造的交流和碰撞,行业瞩目,翘首以盼。说起文化,浙江大地无论从古代文明的起源还是现代都市的崛起,都是…

    书画创作 2024 年 12 月 27 日
  • 书法世界—互联网+艺术领域的共生共赢平台

    北京书香传世艺术有限公司旗下的“书法世界”平台,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艺术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平台,正在为当代艺术市场带来全新的购买和销售体验。书法世界不仅为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便捷的艺术品购买渠道,也为艺术创作者、商家及艺术品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实现创意与价值的平台。在现代互联网环境的推动下,书法世界致力于搭建一个共生共赢的艺术生态圈,让艺术的购买与传播更加触手可…

    书画创作 2024 年 12 月 9 日
  • “礼义华夏 ■优秀诗文展”作品征稿启事

    为喜迎新中国75周年华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文化促进会将举办“礼义华夏”系列活动,现就“礼义华夏 ■优秀诗文展”作品征稿诚邀事宜公告如下: 一、背景与前言 礼义,是定人伦、辨是非、决嫌疑、和家邦、安天下的人文根本,是道德的重要基石与重要体现。人无礼义不立,家无礼义不兴,国无礼义不昌,世界无礼义不安。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精神品格,皆离不开礼义。 中国自…

    2024 年 6 月 20 日
  • 中国青年艺术家胡非凡 绘画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近日,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胡非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艺术理解,她用朦胧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深的思考和感悟,得到同行专家纷纷赞赏。 据了解,胡非凡,出生于中国河北,现在驻伦敦工作生活。本科2020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2022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她的作品经常围绕文化,…

    2024 年 6 月 21 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